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釋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寒聲:指秋聲,如風聲、落葉聲、蟲鳴聲等。 雁:古人認為雁能傳書。 消夜永:度過漫漫長夜。 1.請從“情”“景”的角度對這首詩作賞析。 答:本詞上闋先寫薄暮凄清之景,孤獨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長鳴傳來,不見雁影,營造了一種凄清的氛圍。下闋的“孤燈”與上片相呼應,(景)融情于景,(情景關系)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詞的字里行間。(情) 2.全詞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全詩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闕寓情于景,寫秋雨秋云無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圍;下闕以照壁孤燈、夜永之景襯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獨、冷清刻畫清晰。全詩表達了羈旅孤棲、難熬寒夜、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簡析 《關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是宋代詞人周邦彥的作品。這是一首客旅之詞。全詞以時光的轉換為線索,表現了深秋蕭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獨感。作者意寫心境、寫情,但主要筆墨卻是寫環境,而白日蕭瑟清寒的環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環境更浸潤了主人公的孤獨感。詞中刻畫寒夜酒醒,百無聊賴的孤苦形象,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來刻畫孤凄意境。這種凝練深沉的風格,與周邦彥小令詞高華清麗的主流風格有所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