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 (1)詩的前四句,寫“花”寫“雪”,虛實相間。請結合詩句加以分析。 (2)詩的后四句表達了什么人的何種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前兩句,分寫梅花剛開放和天山的雪未消融,屬于實寫;后兩句,寫的是幻覺,天山冬雪被想象成落下的梅花,而初開的梅花又如雪在眼前,實中有虛。(意思對即可) (2)表達的是閨人(女子)對遠在萬里之外的征人的無限思念之情。(意思對即可) 翻譯: 梅嶺花朵盛開的時候,天山還未開始下雪。 下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開滿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邊緣處又像是落了一層積雪。 因著風兒的吹拂片片梅花飛入舞女的廣袖中,又混雜著脂粉飄向女兒家的妝臺。 幾萬里廣袤荒涼的匈奴之地籠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了也還無從知曉。 作者: 盧照鄰(635?-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北京大興縣)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世稱“初唐四杰”。 賞析: 這首詩由梅嶺的梅花開放,聯想到遙遠的邊塞,仍然處于嚴寒之中,忽發奇想,覺得仿佛眼前花似雪,彼處雪似花,于是遙遠的空間阻隔便消彌于錯覺之中。然而一旦清醒,才想起征人遠在萬里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春天到了也不知歸來。詩人從小處入手,細膩婉轉,但筆鋒一轉,描寫塞外征人,升華了詩的主旨。 盧照鄰此詩在梅花和雪花的形態顏色相似上做文章,利用這一簡單的比喻構成了兩個白色世界的奇異混淆,讀來既新穎又奇特,描繪了一幅美麗奇妙的畫卷。 雖說是混淆的,分不清是梅是雪,但梅和雪的世界卻是對立的:冰天雪地的匈奴地區和婉約柔美的中原地區。 詩中的“開”字也起到了雙關的作用:在北方,雪尚未“開”,“開”指“開花”,也指“開化”,即謂匈奴的邊塞地區處于較落后的境地,還沒有得到中華文明的開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