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辭鼎邑,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山川亙百重。 風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園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樂,鄉淚獨無從。 詩的開始二句“悠悠辭鼎邑,去去指金墉”,描寫詩人辭別京城長安前往邊地小城的情景。“辭”即告辭,辭別。“指”即指向,所到之處。詩歌的起句用 “疊詞悠悠”,不但生動地傳達出詩人心思重重,而且也表現出詩人離別時不舍之態。下句中的“去”即離開之意,“去去”重疊,不但照應上句“悠悠”,而且表現出人物離開是憂心忡忡的心理。這里,兩個疊詞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運用,不但使人物形象更鮮明、更豐滿,而且增強詩歌的情韻美。同時,“鼎邑”與“金墉”兩個地名相對,形成一個空間距離。詩人通過這一空間,不但照應了詩題“途中”的空間距離,形成一種審美境界,而且在“途中”的“去去”中,自然蘊含著遠去而產生的不平之氣,以及被貶謫所產生的傷感之情。 接下來的“途路盈千里,山川亙百重”是對上兩句的解釋。“路途盈千里”中的 “盈”即滿,超過。“山川亙百重”中的“亙”即連綿不斷,伸展開去。這是詩人征途中所見所感。一個“盈”寫出了路途的遙遠,一個“亙”字,也表現出路途的坎坷與艱險。“百重”是說山川多,綿延不絕。這兩句,詩人總是圍繞“途中”來寫,是詩人所見之景,描繪出了整個路程遠隔千余里,山環水繞,連綿不斷,伸展開去的情景。這里,詩人運用對“途中”所見的描寫,我們可有這樣理解,路途的遙遠,坎坷不平,正象征著詩人慢慢人生的不順和仕宦之途的不平。 接著“風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這里是說,狂風大作時地面上萬物應和,漫云翻卷時天空中云峰疊嶂。這里,詩人用一個“常”字,一個“本”字,不但表現山中風雪云雨的自然之規律,而且通過詩人對自然現象的感受,形象而含蓄表現人生旅途的坎坷與艱險??梢哉f,這兩句雖是詩人所見,但“一切景語皆情語”,所有,這變幻莫測的風云,也暗示了詩人人生和仕宦變幻莫測狀態,以及詩人遭貶而胸中悶悶不平的感受。 在寫了山中風云之后,由上而下,詩人寫道:“郁郁園中柳,亭亭山上松。” 這里,詩人運用了典故方法。借用《古詩》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之意而擇其用之。也就是說,在《古詩》中,這兩句原本描繪的是一幅宜人的陽春美景,而楊炯這里只選取了“郁郁園中柳”,為離別營造了凄清的氛圍。接著的“亭亭山上松”,也是由《古詩》中的“青青陵上柏”演繹而來的。在詩歌中,“松柏:這一意象,多是原來比喻“不凋長青”之意,源于孔子《論語》中“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詩人這里,不但借此表明了在逆境中以“亭亭山上松”來勉勵自己,而且為全詩的結尾作了鋪墊。 所以,詩人在最后寫道:“客心殊不樂,鄉淚獨無從。”這里,緊承上兩句而來。“客心”即羈旅他鄉人之心,或者在外仕宦人的心等。杜甫《登樓》有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的詩句。“傷客心”即使游子越發傷心之意。詩人在這里不但運用了典故(語典)手法,而且詩人在“客心殊不樂”中反用了原詩之意。“殊”即特別之意。意思是說,游子或者在外的仕宦,特別是遭貶謫的人,怎么也快樂不起來。因為,詩人在結尾寫道:“鄉淚獨無從”。也就是說,漸行漸遠,離開家鄉和親人,這思鄉戀情之淚獨自流淌,沒有依從,孤苦至極。這里,詩人直抒胸臆,不僅表現出自己遠行路途遙遠,而且也表現出因遭貶而精神上苦悶,沒人知曉,更沒有人理解。 總之,《途中》這首短排律,寫得清新剛健,氣骨蒼然。在藝術上,化用古詩句意,不但增強詩歌的形象感,而且在襲用中自創新意,自然渾成。同時,詩人在語言上也是十分講究的,運用了“悠悠”、“去去”、“青青”、“亭亭”等疊詞,以此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