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650年-692年),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詩人。初唐四杰之一。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后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稱他為“楊盈川”。 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初唐四杰。但自稱“恥在王后,愧在 [1]盧前”。他于顯慶四年(659)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后遷盈川令(今浙江龍游縣),吏治以嚴酷著稱,卒于官。世稱楊盈川。 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于盧,亦不減王”。 《舊唐書》本傳盛贊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并謂“其詞章瑰麗,由于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詩藪·內編》卷四)?!杜f唐書》本傳謂其有文集30卷,《郡齋讀書志》著錄《盈川集》20卷,今均不傳。明萬歷中童佩搜輯匯編有《盈川集》10卷,附錄1卷。崇禎間張燮重輯為13卷。事跡見《舊唐書》本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