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綦毋潛《宿龍興寺》“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全詩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6-10-24 13:06
        宿龍興寺
        (唐)綦毋潛
        香剎夜忘歸,松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凈,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注釋
        ①龍興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南。
        ②香剎:寺院。此指龍興寺。
        ③忘歸:忘返。
        ④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⑤比丘:和尚。
        ⑥心:禪心。
        ⑦青蓮:青色蓮花,佛書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來講佛法。
        ⑧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譯文
        造訪龍興寺,夜深忘記了歸去;青青古松樹,掩映佛殿的大門。
        方丈室里寬敞干凈,燈火通亮;和尚披衣系著佛珠,吟誦詩文。
        心地像陽光般明亮,純潔透明;佛法如蓮花般圣潔,微妙清靜。
        天女撒下的花朵,飄落佛前;銜花翻飛的鳥兒,離去無聲 。


        參考譯文
        游到香剎龍興寺,所見的美景令我忘了回去的時辰,于是只得寄宿一夜,夜色中,大殿高高的門扉上映出了古松清晰的影子。方丈的禪室里燈火通明,幾個晚課的僧人正在撥動著念珠誦經。白天這些僧人會向香客們布道,就是闡明佛教宗義,師傅們好像口吐蓮花,將佛法的精神解釋得高深廣大。這時候殿外會停留一些鳥雀,殿內的法事并不會驚擾它們的自由飛翔。


        作者簡介
        綦毋潛
        (692—749)唐代詩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荊南(今屬湖北)人。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一度棄官還江東,后復任宜壽縣尉,入為集賢院待制,遷右拾遺,復授校書,終著作郎。晚年退隱江南。


        賞析:
        《宿龍興寺》是唐代詩人綦毋潛的作品。此詩描繪了龍興寺夜晚的美景以及詩人對佛門凈地的虔誠向往。全詩內容貼切自然,手法不落俗套,運筆從容、精確。
        此詩寫龍興寺環境清涼寂靜,寺內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為香客祈福,對佛法的鉆研很勤奮。詩人具體通過“燈明方丈室”、“青蓮喻法微”來點明。作為輔助,詩人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傳心凈”兩個句子,邏輯上很嚴密。為了展現龍興寺環境的優美,詩人用到了對比這種常見的修辭方法。殿內是低低的誦經聲,殿外卻有山禽自由來去。俗話里常用“門可羅雀”形容人家的偏僻冷清,這里詩人就用“處處銜鳥飛”來寫照寺內庭園中的清靜。佛門之內不得喧嘩吵鬧是常理,用易于明白的修辭來表現其實也顯露了詩人的修養,這樣寫寺廟是很妥當的。當然如果這里把“處處銜鳥飛”理解成是與僧人心靜之態做對比,更突出了龍興寺和尚的修為,也是可以的。

        有寺無僧不成靈靜,有僧無寺不成雅意。龍興寺既有古剎的風貌,又有修行高深的僧侶,所以自有其不同凡響之處。

        賞析二
        首聯說“天色將晚時”欲往龍興寺投宿——“香剎夜望歸,松清左殿扉”。許多詩人喜歡描寫夜晚富有情調的景致,少了夜色,景物仿佛就沒了靈魂。綦毋潛也選取了夜空下寶剎靜謐肅穆的美景,詩人未多加修飾就描繪出樹木掩映的寺院在夜幕籠罩下的神秘幽靜了。清風拂著松林,詩人探頭向寶殿里張望,但見“燈明方文室,殊系比丘衣”一時間,強烈感受了寶剎里的穆然氛圍。頸聯寫僧人日常生活:“白日傳心靜,青蓮喻法微。”他們白日里口傳心經,夜晚打坐修煉。詩人從未這樣近距離接觸過僧人生活,滿心的敬仰之情從字里行間透出。尾聯謂當此之際,詩人深為佛門感化。“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純屬造境,“天花”是佛教用語,暗示佛門清音,沐浴了詩人的凡俗之心。
        此詩把夜宿龍興寺的所見所聞與詩人領悟到的佛法佛理結合了起來,一方面采用描寫,敘事的手法,極力表現龍興寺所見所聞的人物、風景,達到抒禪趣、寫禪境的境界。另一方面采用議論、抒情的手法,“白日傳心凈,青蓮喻法微”,達到述佛理、現禪意的目的。




        相關閱讀

        許渾《謝亭送別》“日暮酒醒人已遠 滿天風雨下西樓
        陳子昂《送魏大從軍》“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
        祖詠《終南望余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a>
        崔郊《贈婢》“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僧皎然《尋陸鴻漸不遇》“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高適《效古贈崔二》“風飆生慘烈,雨雪暗天地”全

        有幫助
        (0)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