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yàn)門太守行[xíng] (中唐)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注釋】 (1)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位于山西代縣。 (2)摧:毀壞。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臨危形勢。 (3)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 (4)向:向著,對著。 (5)開:打開,鋪開。 (6)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 (7)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8)塞上燕脂凝夜紫:長城附近多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深紅色。這里寫夕暉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顯得濃艷 (9)塞上:亦有版本寫作“塞土”。 (10)燕脂:調脂飾女面,產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種紅色化妝品。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據說長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一作“胭脂”。 (11)臨:逼近,到,臨近。 (12)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戰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13)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 (14)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高揚。 (15)報:報答。 (16)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臺上,以招聘人才、招攬隱士。 (17)意:信任,重用。 (18)玉龍:寶劍的代稱。 (19)君:君王。 【譯文】 戰爭的烏云翻滾而來,像是要把城樓壓垮; 鱗片狀的鎧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閃閃。 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 夜色中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濃艷得近似紫色。 寒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抵達易水; 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 手執寶劍甘愿為國血戰到死! 賞析: 李賀的不少詩向稱難解,這一首解者紛紜,卻莫衷一是。對于詩意的理解也異常分歧。 這首短詩,后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斗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于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在聯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后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后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后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征,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么,“臨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斗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云”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征我軍而是象征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云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云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侗笔?middot;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