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李嘉祐《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4-04-10 16:15
        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①
        唐•李嘉祐
        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
        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
        黃霸⑦初臨郡,陶潛③未罷官。
        乘春務征伐,誰肯問凋殘。

        【注】①江陰,唐朝江陰縣,詩人時任江陰令。 ②黃霸,漢代大臣,為政外寬內明,力勸耕桑,治為當時第一。③陶潛,東晉詩人,為彭澤令時,“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1)第二聯兩句中的“慘”和“寒”兩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簡要賞析。(4分)
          
        (2)本詩描述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慘”,凄慘、慘淡,或者暗淡,表現出了詩人看到花后的一種心理;“寒”,寒冷,凄苦,表現出詩人聽到鳥叫聲后的一種心理感受。兩個詞傳神地表現了當地的荒涼以及戰亂給百姓生活造成的破壞。 注:解釋出兩個字給2 分,賞析2 分;共4 分。
        (2)寫出了一片荒蕪、蕭條凄涼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的憎惡,對百姓的同情。 注:景象2 分,感情2 分,共4 分。意思對即可。

        【翻譯】:
        (從常州回江陰的路上,所到之處)到處都是空蕩蕩的籬笆院落,頹敗的江村景象讓人觸目驚心。
        因為少有人跡,路邊的野花看上去顏色慘淡;頻繁的春雨,使鳥鳴聽上去也滿含寒意。
        上官才剛剛上任,我也還沒有辭官而去。今年春天,首要的任務是平息戰亂,誰還有心來關心民生的凋敝、江村的殘破?


        【解釋】:
            籬落,即籬笆。
            黃霸(公元前130年——公元前51年):西漢時有名大臣。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生活于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代。因為通曉文法、明察秋毫、為官清廉、文治有方,性情又溫良懂得謙讓,為政外寬內明,力勸耕桑,推行教化,治為當時第一。先后任河南太守丞、廷尉、楊州刺史潁川太守等職,公元前55年,漢宣帝任命黃霸代丙吉為丞相,并封為建成侯,總攬朝綱社稷。后世將他與龔遂作為“循吏”的代表,稱為“龔黃”。

            陶潛,即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黃霸初臨郡,陶潛未罷官”一句,論者以為李嘉祐以黃霸、陶潛自況,我認為是不對的。從以上的介紹來看,兩者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官員風格。前者官運亨通、官居高位、官聲卓著,后者官小位卑,辭官隱居而以文才名。同時以兩種完全不同的人自比,顯然不合理。

            作者以陶潛自比,不僅身份相似,而且有思想上的連續性。在《仲夏江陰官舍寄裴明府》中,李嘉祐就流露出要辭官的念頭,事實上他并沒有辭官,這里稱未罷官,自然指的是自己。而說李嘉祐以西漢名臣黃霸自比,不僅身份上差距太大,而且從古代士大夫的道德、價值觀的角度來說,李嘉祐絕對不會如此狂妄。


        【賞析】:
        當去年夏天,李嘉祐還在哀嘆自己命運多蹇,考慮要不要辭官而去的時候,一場突然而來的戰事打破了平淡的生活,劉展軍隊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席卷過江陰大地,李嘉祐沒有經歷安史之亂,面對戰爭他有點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應對判斷,開始的時候甚至都分不清誰是誰非,江陰的老百姓出逃的出逃,被征兵的征兵,作為文官的李嘉祐似乎對這一切也無能為力,只能堅守江陰,等待時局的穩定。

            好在戰亂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是戰爭對江陰的傷害短時間卻無法恢復。上元二年春,李嘉祐去常州謁見新任常州刺史,回來的路上,看到滿目瘡痍的江村,心情應該是無比沉重的,一句“誰肯問凋殘”,表達了李嘉祐對民生的關懷,也讓他的詩名好了不少。

            首聯“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說不忍看,卻偏還要看,江村的殘破避無可避,直擊人心。

        頷聯是本詩的精華所在,可見詩人遣詞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視覺的感受,花色本不會因為戰爭而有所改變,但在詩人看來,人民的悲慘境遇卻通過花色反映了出來,賦予的花色別樣的意味。后句是聽覺的感受,雖然寫的是聲音,卻同樣賦予了鳥鳴聲以感情色彩,一個寒字,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情。

        頸聯和尾聯隱約地表達了亂后初定,詩人意圖收拾殘局,重新經營民生的愿望。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局的無奈和彷徨。不過李嘉祐并沒有機會重整江陰了,因為當年春天,他就升官去當臺州刺史了。

            此后,江南到大歷年間,才漸漸從劉展之亂中恢復過來,《舊唐書》卷185下《蕭定傳》載:“大歷中,有司條天下牧守課績,唯定(潤州刺史蕭定)與常州刺史蕭復、濠州刺史張鎰為理行第一。其勤農桑,均賦稅,逋亡歸復,戶口增加,定又冠焉。”




        相關閱讀

        崔道融《梅花》“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比?/a>
        戎昱《詠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全詩翻譯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鶴盤遠勢投孤嶼, 蟬曳殘聲過別枝--方干《旅次洋州
        王魯復《吊靈均》“明明唐日月,應見楚臣心”全詩
        崔涂《春夕》“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

        有幫助
        (4)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