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全詩賞析及詩意翻譯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4-02-20 13:06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唐詩賞析及詩意翻譯注釋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詩文解釋】
        一: 回樂峰前的沙地像白雪一樣,受降城外月色如寒霜。不知什么地方吹起了蘆笛的樂聲,整個晚上出征的戰士都在遠望家鄉。
        二: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是何處響起凄涼委婉的蘆管聲,使得一夜間遠征的人個個眺望故鄉思親人。
        以霜月、蘆笛、鄉思,構成一幅思鄉圖,意境感人。
        【詞語解釋】
        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處。
        烽:烽火臺。
        蘆管:用蘆葦、竹子做成的樂器。
        征人:出征在外的將士。
          【賞析】
        《夜上受降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詩四句二十八字,抒寫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色;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聲牽動征人回鄉之望。全詩把景色、聲音、感受融為一體,意境渾成,余味無窮。

          荒涼的邊塞,月光如霜的夜晚,幽怨的蘆笛聲勾起了出征將士悠悠的思鄉情。這首詩意境深遠,淋漓盡致,令人回味無窮。

        詩意在抒寫邊防將士之鄉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色;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能動征人回鄉之望。全詩把景色、聲音,感受融為一體,意境渾成?!短圃娂o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東、西、中三受降城,此處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內蒙古杭后錦旗烏加河北岸。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愁情的名作。詩歌筆法簡潔輕靈,意韻深雋,曾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

        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 如果說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那么后兩句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征人的思鄉愁懷?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郁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視著遠方……。“不知何處”,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征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這首詩寫得有色有聲有情。烽火臺、沙漠、高城、月色,構成了征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起征人無限的鄉思。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于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詩歌最后攝制征人望鄉的特寫鏡頭,非常醒目地點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文章標簽: 思鄉   寫景   明月   邊塞  




        相關閱讀

        王建《望夫石》閱讀答案附賞析
        張籍《夜到船家》“竹深村路遠 月出釣船稀”全詩賞
        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方干《旅次洋州寓
        皇甫冉《春思》“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戴叔倫《江鄉故人偶集客舍》“風枝驚暗鵲,露草泣
        項斯《山行》“山當日午回峰影,草帶泥痕過鹿群”

        有幫助
        (24)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