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 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 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 陶公戰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 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 注 ①潭州:唐代為湖南觀察使治所,在今湖南長沙市。詩大中二年五月由桂林北返途中作。 ②無端:沒來由地。 ③湘淚:傳說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他的兩個妃子哭舜,淚滴竹上,遂生斑點,所以稱湘妃竹。見(博物志)卷八。 ④楚歌:指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等?!峨x騷》中有“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等語,舊解以為“蘭”指令尹子蘭。 ⑤陶公:指東晉陶侃,其墓在今湘潭。侃曾作江夏太守,抗擊叛將陳恢,以運船為戰艦,所向必破。后又討杜搜、平蘇峻,封長沙郡公。事見《晉書》本傳。 ⑥賈傅:指賈誼,曾為長沙王太傅。長沙有賈誼廟,廟即誼宅。 承塵:唐代以前,沒有天花板,房梁橫木之上用遮布擋灰,名曰“承塵”。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寫詩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樓空,不禁陷入傷今吊古的情懷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淚淺深滋竹色”,傳說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誰,他的兩個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邊啼哭,淚灑在竹子上,讓竹子潤出或淺或深的顏色。作者借此典故表達對愛情的忠貞。 C.“楚歌重疊怨蘭叢”,“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這里專指楚國大詩人屈原寫的《離騷》《九歌》《九章》等騷體詩;“蘭叢”即蘭惠等香草,當屬《離騷》中常見的意象。 D.“陶公戰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是說東晉太守陶侃當年用戰艦來作戰,呼風喚雨,所向無敵;西漢賈誼賈太傅祠廟如今很破爛,只回蕩著一些風吹著天花板發出的聲音。 E.李商隱寫詩善于用典,喜歡用典說事。本詩連用湘妃、屈原、陶侃、賈誼等四個歷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達了情感。典故的運用使詩歌產生了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2.本詩思想情感極為豐富,請結合全詩加以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B D(選B,給3分;選D,給2分;選三項及以上,不給分。B項“作者借此典故表達對愛情的忠貞”錯,作者借湘妃之“象”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幽怨哀傷之情。D項“東晉太守陶侃當年用戰艦來作戰,呼風喚雨,所向無敵”錯,頸聯的“空灘雨”不是“呼風喚雨”,而是說“現在陶公的戰艦已經沒有了,在空蕩蕩的沙灘上,只見雨水在飛”。) 2.①羈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機以及帝舜歿于湘水,湘妃淚灑斑竹,委婉含蓄的表達了寄居他鄉幽怨哀傷之情;②世事滄桑之感:昔日大將陶侃的戰船已經不在,當年的古戰場如今細雨飄飛,一代才子賈誼的祠廟呈現出破敗荒涼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變遷,無可奈何;③懷才不遇之悲:才華出眾的詩人屈原被貶后投江而死,賈誼因懷王墮馬而抑郁而終,作者借此表達了懷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難覓之傷:詩人孤獨寂寞,“人不至”,“與誰同”,無人可訴,難以釋懷。(共6分,答出一點給2分,答對三點給滿分。其他答案,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可酌情給分。) 簡析 這首詩是一首諷喻詩,作于大中二年五月由桂林北返途中。 這首詩用典使文辭妍麗,聲調和諧,對仗工整,結構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內涵。如詩中“湘淚”一詞,乃引《述異記》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蒼梧。舜妃娥皇女英傷心慟哭,淚下沾竹,而竹色盡斑”。“楚歌”一詞指屈原“離騷”、“九歌”賦中,指斥令尹子蘭之故事。陶公句,借當年陶侃之戰功顯赫,以暗諷當今之摒棄賢能。賈傅句,借賈誼祠中之蛛網塵封,風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沒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與詩人當時之情景,融成一體,益覺凝煉警策,讀之令人頓生無限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