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rr7rr">

      <pre id="rr7rr"><ruby id="rr7rr"><ol id="rr7rr"></ol></ruby></pre>

        <pre id="rr7rr"></pre>
        <del id="rr7rr"></del>

                <noframes id="rr7rr"><pre id="rr7rr"><span id="rr7rr"></span></pre>
                ?

                李頎《漁父歌》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4-11-12 14:18
                漁父歌
                [唐]李頎
                白頭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避世常(不)仕,釣魚清(江)濱。
                浦沙明濯足,山月靜垂綸。
                寓宿湍(與)瀨,行歌秋復春。
                持竿湘岸竹,爇火蘆洲薪。
                綠水(飯)香稻,青荷(包)紫鱗。
                于中還自樂,所欲(全)吾真。
                而笑(獨)醒者,臨流多苦辛。

                注:傳說中有太公姜尚,八十歲還在磻溪釣魚,被周文王請去做軍師,打倒了商朝紂王的腐敗政權,成為周朝的開國功臣。
                1、請你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劃線詩句所體現的景色,并分析“明”“靜”的妙處。(5分)
                答案:描述:一個白發老人,也不知他是誰.身上披蓑戴笠,遠避人間,在清澈的江水邊釣魚。  妙處:“明”“靜”相對,襯托環境的幽靜,有利于釣魚。
                2、結合詩文末尾4句詩句分析全文所流露的情感。(6分)
                答案:手里的釣竿是湘江岸上的竹枝,在船中生火做飯,用的是蘆塘里取來的蘆柴。用江中清水煮飯,用青荷葉包裹釣得的魚。借此表達詩人悠然自樂,保全自己天真的品性,不為世俗之事所憂的樂觀與豁達人生觀。


                全詩大意
                前四句敘述一個白發老人,也不知他是誰.身上披蓑戴笠,遠避人間,在清澈的江水邊釣魚。下四句開始描寫這個漁父的生活情況:他常常在明亮的沙灘邊洗腳,在寂靜的月光下垂釣。他住宿的地方無非是淺水沙灘,一年四季只是唱歌消遣。再下面四句繼續是描寫句。他手里的釣竿是湘江岸上的竹枝,他在船中生火做飯,用的是蘆塘里取來的蘆柴。他用江中清水煮飯,用青荷葉包裹釣得的魚。最后四句是結束:這個漁人在這樣的生活中悠然自樂,因為他所要的是保全自己天真的品性,因而對那些自以為“眾醉獨醒”的人,如屈原那樣,徘徊于水邊,有許多悲哀、苦悶之感,倒覺得很可笑。

                全詩的主題思想,都在這最后四句。而這最后四句,也正是屈原《漁父》的縮影。

                賞析:
                《漁父歌》為唐代詩人李頎用漁父為題材作的一首唐詩。全詩簡單講述了漁父的日常生活。詩的聲調和句法都在五言古詩和律詩之間,既不同于六朝的五古,也不同于唐代的律詩。
                這首詩的形式,可以說是加了一倍的五言律詩。每四句只抵得律詩的一聯。我們不妨把它刪減一半,詩意并無損失:
                白頭何老人,釣魚清江濱。
                浦沙明濯足,山月靜垂綸。
                于中還自樂,所欲全吾真。
                而笑獨醒者,臨流多苦辛。
                這樣就成為一首五言律詩。由此可知,所謂排律,就是把五言律詩擴大一倍、二倍、三倍……除了起結之外,中間都是對句。主題思想復雜或豐富的,這些對句還可以有許多變化、轉折,主題思想簡單的,就只是堆砌許多同樣的描寫句。這首詩的中間八句,就是其例子。杜甫的五言排律之所以好,就因為他的詩意層出不窮,富于變化轉折,不是永遠停留在一個概念上。
                但李頎這首詩還不能稱為排律,因為它的聲調還不合律體,差不多每一聯都有失粘的字。我已把它們用()號標出來,如果改換了這些字的平仄,它就成為排律了。另外一方面,這首詩又因為已經有了調聲的傾向,一聯之中,粘綴處多于失粘處,聲調還是近于律詩,而不能說它是古詩。
                這種四不象的五言詩,正是從古詩發展到律詩的過渡形式。齊粱以前,古詩不講究平仄諧和,齊粱以后,開始注意到平仄諧和。但規律還不嚴,就象李頎這首詩。盛唐以后,聲律嚴密了,不容許一聯中有失粘的字,象李頎這樣的詩就很少出現。關于對偶,謝靈運以前的古詩,絕大多數不用對句,謝靈運開始用對句,但還不成規格。而且不講究平仄粘綴,還是古詩的對句,不是律詩的對句。李頎這首詩中間八句是律詩的對句,然而是失粘的。這種對句,以后也不再有了,總結起來說,這首詩代表著古詩、律詩界限未清時期的形式。盛唐以后,做古詩就不管平仄諧和,也不作對句;做律詩就嚴守格律,不許有一字失粘,于是古詩和律詩的界限清楚了。


                文章標簽:




                相關閱讀

                李頎《漁父歌》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全詩翻譯賞
                李頎《聽安萬善吹篳篥歌》“枯桑老柏寒颼飗,九雛
                李頎《送魏萬之京》“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
                李頎《古意》“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鴻聲斷續暮天遠,柳影蕭疏秋日寒”的意思及鑒賞

                有幫助
                (0)
                ------分隔線----------------------------
                ? 女性体内射精的味道多久消除掉
                <noframes id="rr7rr">

                    <pre id="rr7rr"><ruby id="rr7rr"><ol id="rr7rr"></ol></ruby></pre>

                      <pre id="rr7rr"></pre>
                      <del id="rr7rr"></del>

                              <noframes id="rr7rr"><pre id="rr7rr"><span id="rr7rr"></span></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