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李頎《聽安萬善吹篳篥歌》“枯桑老柏寒颼飗,九雛鳴鳳亂啾啾”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3-07-18 17:03
        《聽安萬善吹篳篥歌》 作者:李頎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傍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飚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遛,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云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注釋:
                觱篥:也作篳篥,似嗩吶,以竹為管,以蘆為嘴,漢代由西域傳入。
           龜茲:西域古國名,在今新疆庫車、沙雅一帶。
           曲轉奇:曲調變得更加新奇、精妙。  涼州:在今甘肅一帶。
           傍:靠近、臨近,意同“鄰”。   遠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解:助動詞。能、會。(“苦雨終風也解晴。”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罚?br />    飆:暴風,這里用如形容詞。
           自:用在謂語前,表示事實本來如此,或雖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勺g為,本來,自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颼飗:擬聲詞,風聲。
           九雛鳴鳳:典出古樂府“鳳凰鳴啾啾,一母將九雛”,形容琴聲細雜清越。
           萬籟:自然界的各種天然音響。  百泉:百道流泉之聲音。
           相與:共同、一起。(“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源明《移居二首》)
           漁陽摻:漁陽一帶的民間鼓曲名,這里借代悲壯、凄涼的之聲。
           黃云:日暮之云。(“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李白《烏夜啼》)
           蕭條:寂寥、冷落。楊柳:指古曲名《折楊柳》,曲調輕快熱鬧。
           上:上等的,美好的。(“上客從趙來。”《戰國策》)  新:清新。
           歲夜:除夕。    聲:動詞,聽。


        譯文1:
             南山截來的竹子做成了觱篥, 這種樂器本來出自西域龜茲。
          它傳入中原后曲調更為新奇, 涼州胡人安萬善為我們奏吹。
          鄰近的人聽了樂曲人人嘆息, 離家游子生起鄉思個個垂淚。
          世人只曉聽聲而不懂得欣賞, 它恰如那狂飆旋風獨來獨往。
          象寒風吹搖枯桑老柏沙沙響, 象九只雛鳳繞著老母啾啾喚。
          象龍吟虎嘯一齊迸發的吼聲, 象萬籟百泉相雜咆哮的秋音。
          忽然聲調急轉變作了漁陽摻, 有如黃云籠罩白日昏昏暗暗。
          聲調多變仿佛聽到了楊柳春, 真象宮苑繁花令人耳目一新。
          除夕之夜高堂明燭排排生輝, 美酒一杯哀樂一曲心胸欲碎。
          
        譯文2:
           從南山上砍下竹子做成了一支觱篥,這種樂器來自遠方的龜茲。流傳到漢地曲調變得更加神奇,涼州的胡人為我吹奏一曲。鄰居聽了都報以深深地嘆息,離鄉的游子觸動鄉情都潸然淚下。一般的人只會聽那聲響卻不會欣賞,那樂聲像狂風在天地間獨來獨往。像枯桑老柏在寒風中呼叫,又像許多小鳳凰聲音嘈雜啼鳴。龍吟虎嘯的聲音可以同時吹奏出來,自然界萬事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秋意。曲調忽然變成悲壯的《漁陽摻》,竟然使空中的黃云顯得肅條,白日變得昏暗。曲調再變得歡快,仿佛進入了楊柳依依的春天,又仿佛看到上林苑內繁花似錦,照人眼目一新。除夕之夜殿堂上排列著明亮的蠟燭,飲一杯美酒,再聽一支動人觱篥曲。


        【評析】:
        這首詩是寫聽了胡人樂師安萬善吹奏篥,稱贊他高超的演技,同時寫篥之聲 凄清,聞者悲涼。前六句先敘篥的來源及其聲音的凄涼;
        中間十句寫其聲多變,為 春為秋,如鳳鳴如龍吟。末兩句寫作者身處異鄉,時值除夕,聞此尤感孤寂凄苦。詩 在描摹音樂時,不級以鳥獸樹木之聲作比,同時采用通感手法,以“黃云蔽日,” “繁花照眼”來比喻音樂的陰沉和明快,比前一首更有獨到之處。

        李頎有三首涉及音樂的詩。一首寫琴(《琴歌》),以動靜二字為主,全從背景著筆。一首寫胡笳(《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以兩賓托出一主,正寫胡笳。這一首寫觱篥,以賞音為全詩筋脊,正面著墨。三首詩的機軸,極容易相同,詩人卻寫得春蘭秋菊,各極一時之妙。這首詩的轉韻尤為巧妙,一共只有十八句,依詩情發展,變換了七個不同的韻腳,聲韻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為觱篥”,先點出樂器的原材料,“此樂本自龜茲出”說明樂器的出處。兩句從來源寫起,用筆質樸無華、選用入聲韻,與琴歌、胡笳歌起筆相同,這是李頎的特點,寫音樂的詩,總是以板鼓開場。接下來轉入低微的四支韻,寫觱篥的流傳,吹奏者及其音樂效果,“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指安萬善)為我吹,旁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寫出樂曲美妙動聽,有很強的感染力量,人們都被深深地感動了。下文忽然提高音節,用高而沉的上聲韻一轉,說人們只懂得一般地聽聽而不能欣賞樂聲的美妙,以致于安萬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獨來獨往于暴風之中。“長飆風中自來往”這一句中的“自”字,著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說下去,而轉入流利的十一尤韻描摹觱篥的各種聲音了。觱篥之聲,有的如寒風吹樹,颼飗作聲;樹中又分闊葉落葉的枯桑,細葉長綠的老柏,其聲自有區別,用筆極細。有的如鳳生九子,各發雛音,有的如龍吟,有的如虎嘯,有的還如百道飛泉和秋天的各種聲響交織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變化多端的觱篥之聲。接下來仍以生動形象的比擬來寫變調。先一變沉著,后一變熱鬧。沉著的以《漁陽摻》鼓來相比,恍如沙塵滿天,云黃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聲音,熱鬧的以《楊柳枝》曲來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齊放,用的是生氣盎然的十一真韻。接著,詩人忽然從聲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現實世界。楊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現在是什么季節呢?“歲夜”二字點出這時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夢,清清楚楚是在明燭高堂,于是詩人產生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想法。盡情地欣賞罷!“美酒一杯聲一曲”,寫出詩人對音樂的喜愛,與上文伏筆“世人解聽不解賞”一句呼應,顯出詩人與“世人”的不同,于是安萬善就不必有長飆風中踽踽涼涼自來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這兩句話是寫“汲汲顧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選用了短促的入聲韻,仍以板鼓收場,前后相應,見出詩人的著意安排。
          這首詩與前兩首最大的不同,除了轉韻頻繁以外,主要的還是在末兩句詩人動人感情。琴歌中詩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別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動情;胡笳歌中詩人也只是勸房給事脫略功名,并未觸及自己。這一首卻不同了。時間是除夕,堂上是明燭高燒,詩人是在守歲,一年將盡夜,哪有不起韶光易逝、歲月蹉跎之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作何排遣呢?“美酒一杯聲一曲”,正是“對此茫茫,不覺百感交集”之際,無可奈何之一法。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沒有的,詩人只用十四個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隨即放下,其用意之隱,用筆之含茹,也是前兩首中所沒有的。
          后來李商隱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覺夕陽遲”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詞中也有“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之句,取材與用字,都和李頎這兩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頎以高華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隱則以舒徐的態度,感慨的口氣微吟,晏殊則以委婉的情致,搖曳的風調細說。風格不同,卻有一脈相通之處,可見李頎沾澤之遠。


        文章標簽: 唐詩  




        相關閱讀

        李頎《送魏萬之京》“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
        “鴻聲斷續暮天遠,柳影蕭疏秋日寒”的意思及鑒賞
        李頎《漁父歌》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李頎《古意》“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李頎《聽安萬善吹篳篥歌》“枯桑老柏寒颼飗,九雛
        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全詩翻譯賞

        有幫助
        (14)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