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李頎《送劉昱》“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全詩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5-06-19 17:54
        送劉昱
        李頎
           八月寒葦花, 秋江浪頭白。
           北風吹五兩, 誰是潯陽客。
          鸕鶿山頭微雨晴, 揚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 試聽沙邊有雁聲。

        參考譯文
        八月的蘆葦和江邊的浪花都是白色的。北風吹著候風器,誰才是潯陽的客人呢?雨后天晴,鸕鶿在山頭停留,揚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島上,可以聽到沙灘邊大雁的鳴叫。

        賞析:
        《送劉昱》是唐代詩人李頎創作的一首古體詩。全詩共八句,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以寫景起興,抒寫離情別緒;后四句是第二部分,在設想的景況中,寄寓一腔深情厚誼。這首詩以臨風寒葦輕點別緒,以秋江白浪,抒發豪情,描寫肅殺而又雄壯的分別場景和離別氛圍。

            劉昱不知何許人,從詩中可考見的,他與李頎是朋友,但關系并不十分密切,兩人當時同在鎮江揚州這一帶。八月間,劉昱溯江西上,準備到九江去,李頎作此詩送別。詩在有情無情之間,著筆淡永,但也并不是敷衍應酬。
          詩一開頭,就以景襯情,渲染了離別的氣氛:“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八月秋意涼,岸邊的葦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頭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風瑟瑟,于是,浪花借助風力打濕葦花,葦花則隨風而撲向浪花,兩者似乎渾然一“白”了。這“白”,不是嚴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涼秋八月之白,既不絢爛,也不凜烈,而是素凈蕭疏。其時,“北風吹五兩”。五兩,是古代的候風器,用雞毛五兩(或八兩)系于高竿頂上而成。北風吹動船桅上的“五兩”,似乎在催趕著離客。“誰是潯陽客”,表明了船的去處。潯陽,即九江,在鎮江的西南方,北風恰是順風??磥?,船就要趁好風而開動了。那么,“誰是潯陽客?”當然是劉昱,這一點,詩人明白,讀者也明白。然而詩卻故意用設問句式,使文氣突起波瀾,增強了韻味。八月風高,葦寒浪白,誰又愿意風行水宿呢?眼前劉昱偏偏要冒風波而遠去潯陽,因而“誰是”一問,言外之意,還是希望劉昱且住為佳。詩心至此而更曲,詩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劉昱究竟是留不住的。北風吹著五兩,何況雨止潮生,又具備了揚帆啟碇的條件。“鸕鶿山頭微雨晴,揚州郭里暮潮生”,這兩句并不是泛泛寫景,而是既暗示離客之將行,又補點出啟行的地點(鸕鶿山當在鎮江一帶,其地已不可考)。而詩由此也已從前面的入聲十一陌韻而轉用八庚韻,給人以清新之感,與這兩句所表現的秀麗景色是十分和諧的。于是,劉昱在這風高潮漲雨霽天晴之時走了。詩人佇立凝望著遠去的客船,不禁想道:今宵客船會在哪里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試聽沙邊有雁聲。”一般送客詩,往往易落入送別時依依不舍,分別后惆悵獨歸這一窠臼,而李頎卻把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設想。身在此,而心隨友人遠去。后來北宋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用的也是這種手法。詩人推想劉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邊了,那時,耳邊會傳來一陣陣凄涼的雁叫聲。葦中有雁,這是常見的,因而詩人由鎮江江邊的蘆葦,很容易聯想到雁。但僅僅這樣理解還不夠。雁是合群性的禽鳥,夜宿葦中也是群棲的,群棲時一般不發聲,如果發出鳴聲,那一定是失群了。劉昱單身往潯陽,無異于孤雁離群,那末夜泊聞雁,一定會聯想到鎮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試”字,即暗含比意。反過來,留著的人都思念劉昱,這就不必說了。末句既以“雁”字呼應蘆葦,又從雁聲發生聯想,委婉蘊藉,毫無顯豁呈露之氣,別有一番情味,開后來神韻之風。
         ?。ㄉ蛭跚?


        文章標簽: 古詩賞析  




        相關閱讀

        李頎《聽安萬善吹篳篥歌》“枯桑老柏寒颼飗,九雛
        “鴻聲斷續暮天遠,柳影蕭疏秋日寒”的意思及鑒賞
        李頎《古意》“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李頎《漁父歌》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全詩翻譯賞
        李頎《送魏萬之京》“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

        有幫助
        (2)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