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柳宗元《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 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 故國名園久別離,今朝楚樹發南枝。 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時。 注釋 ⑴題解:陳景云《柳集點勘》云:“味詩意蓋已北還,而弟尚留永,故寄詩促其行耳。以《寄從弟宗直文》參證,似所寄即宗直也。”按柳宗直隨柳宗元貶永州,后又隨貶柳州。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病故,比柳宗元還早逝四年,終年僅33歲。過衡山:永州在衡山之南,北歸必經。卻寄:返寄。卻: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卻,猶返也。此由退卻之本義引申而來。”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⑵故國名園:指長安。柳宗元生長于長安。 ⑶楚樹發南枝:《白氏六帖·梅部》:“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寒暖之侯異也。” ⑷峰前回雁:鴻雁,候鳥,一般九月向南飛,正月向北飛。衡山有回雁峰,相傳雁到衡陽不再南去,遇春而回。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子厚自永還闕,過衡州,正春時,適見雁自南而北,故其詩云云,豈專謂雁至此而回乎?乃古今考柳詩不精故耳。” 柳宗元于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正月北歸,至衡州,正是雁北歸的時節。 簡析 《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是唐代詩人柳宗元作品,創作于公元815年(元和十年)。詩人當時路過衡州,寫給弟弟柳宗直,促其啟程返鄉。 此詩洋溢著一種枯木逢春般的喜悅、期望之情。十載謫居,終于等到了還京的詔命,雖然還不知道將有何新的任命,但總算有了希望,因而欣喜之情躍然紙上:首句寫思歸故鄉的熱切心情;次句以楚樹新花象征人生有了新的機遇,新的希望。三四句敦促弟弟也快點啟程。由于心情好,就覺得天氣也好,路也好,而且恰逢大雁北歸,是很好的兆頭。詩人用歡快的語氣掩住了十年謫居的“酸楚”(蔣之翹《柳集輯注》引劉辰翁語)。他不知道再貶柳州的命運正等著他。在后人看來,詩人真是天真得太可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