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注釋 “方同楚客憐皇樹”,楚客,指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屈原愛桔,曾作《桔頌》,對桔樹的美質作了熱情的贊頌: “后皇佳樹,桔來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說桔樹是天地間所生的佳樹,它異于眾樹,習于南土,有獨立不遷等美德。這實際是屈原托桔詠志,以桔樹自比,通過贊頌桔樹,來表白自己的人格。柳宗元說要象屈原那樣熱愛柑樹,意思也是用柑樹來表白自己。這句說:我正象屈原一樣喜愛這天生的美樹。這是從正面說。 “不學荊州利木奴”,說的是李衡種柑謀利的事。據《水經注·沅水》載,三國時荊州人李衡為吳丹陽太守,曾遣人于武陵(今湖南常德縣)龍陽洲種柑千株,臨死時對他的兒子說:我在州里有千頭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樹當作奴仆一樣,可以謀利,所以稱為“木奴”。 譯文 我親自種植黃柑二百株,春天到來時枝葉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綠。我象屈原一樣喜愛這天生的美樹。不學李衡那樣把柑樹當作木奴來謀利。多少年才能聞到它那象噴雪船開放出來的白色的花香?又是誰人來摘下那看去象垂珠般的果實呢?如果讓我等到柑樹成林的時候,它的果實滋味還能夠供養我這個老人的。 【鑒賞】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通過種柑一事,反映了作者任柳州刺史時的生活思想狀況,表現了他不同流俗的堅貞品質,同時也流露了久謫的哀怨。在寫作手法上,作者善于運用典故和比喻,形象生動,含意豐富。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間,興利除弊,為當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還種植了很多樹木,如在江邊種柳,在城隅種柑。這首詩就是寫他種柑一事。開篇兩句點題。首句寫種柑,點出種柑的數目。“手種”,說明是詩人親自種的,而不是派遣仆從去種,體現了他的勤民形象。第二句寫柑樹成活時的景色。“春來”,點明時令。“新葉遍城隅”,既點明了柑樹是種在城西北隅,又描寫出了二百株柑樹在春天到來時枝葉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綠,生意盎然,使古城增添了滿園春色,給人以清新的感覺。這句表現出了詩人看到柑樹成活時的喜悅心情。 三、四兩句寫種柑之意,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分別用了兩個典故來說明。“方同楚客憐皇樹”,楚客,指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屈原愛桔,曾作《桔頌》,對桔樹的美質作了熱情的贊頌:“后皇佳樹,桔來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說桔樹是天地間所生的佳樹,它異于眾樹,習于南土,有獨立不遷等美德。這實際是屈原托桔詠志,以桔樹自比,通過贊頌桔樹,來表白自己的人格。柳宗元說要象屈原那樣熱愛柑樹,意思也是用柑樹來表白自己。這句說:我正象屈原一樣喜愛這天生的美樹。這是從正面說。“不學荊州利木奴”,說的是李衡種柑謀利的事。據《水經注·沅水》載,三國時荊州人李衡為吳丹陽太守,曾遣人于武陵(今湖南常德縣)龍陽洲種柑千株,臨死時對他的兒子說:我在州里有千頭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樹當作奴仆一樣,可以謀利,所以稱為“木奴”。柳宗元對李衡這種做法很不屑,所以明確予以否定說:不學李衡那樣把柑樹當作木奴來謀利。這兩句一個肯定,一個否定,突出了他種柑之意和表現了他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質。 后四句抒發種柑的感慨。詩人種柑,是希望柑樹早日開花結果。因此,他首先想到的是柑樹的成長:“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噴雪”、“ 垂珠”是兩個比喻,用得妙絕。“噴雪”,是指花香和花色而言。一個“噴”字,既表現出了柑枝綻放白色花蕾時的景象,又表現出了柑花的芬芳香氣,好似從花朵中噴吐出來一樣,把無形的香氣散發表現得有形有色了。“垂珠”,是指柑果情態:金黃色的柑果累累,懸掛枝頭,遠遠望去,好象懸珠一般。這兩句是說:多少年才能聞到它那象噴雪船開放出來的白色的花香?又是誰人來摘下那看去象垂珠般的果實呢? 最后兩句:“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說:如果讓我等到柑樹成林的時候,它的果實滋味還能夠供養我這個老人的。但這是托詞,實際上的意思是感傷自己遷謫時日已久,唯恐延續到黃柑成林,自己還能親嘗。這兩句以舒緩語氣說出,言淡而意遠,頗值玩味。 此詩通過種柑一事,反映了作者任柳州刺史時的生活思想狀況,表現了他不同流俗的堅貞品質,同時也流露了久謫的哀怨。 在寫作手法上,作者善于運用典故和比喻。典故概括力強,含意深刻,可以用少量的語言來表達深廣的內容,如三、四兩句,分別用了屈原愛桔和李衡以柑謀利的兩個典故,就把作者種柑之意和堅貞品質鮮明地表現了出來。五、六兩句中“噴雪”、“ 垂珠”兩個比喻也用得很好,形象生動,含意豐富,寥寥四字,就分別把柑花的顏色、香味和柑果的色澤、狀態表現了出來,語言極為省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