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孟浩然《渡浙江問舟中人》“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5-01-06 11:18
        渡浙江問舟中人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風, 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 何處青山是越中?

        注釋
        ⑴浙江:即錢塘江。
        ⑵江:指錢塘江。未有:沒有。
        ⑶扁舟:小船。舟:一作“舠(dāo)”。濟:渡。
        ⑷引領:伸長脖子。天末:天邊。
        ⑸越中:今浙江紹興。

        譯文
        潮落后江面平靜還沒有起風,乘一只小船渡江與您相從。
        不時探頭向天邊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創作背景
        孟浩然于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初年進入張說幕府,一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其間幾度出入,但并不得意,于是漫游吳越一帶。725年秋自洛陽出發,沿汴河南下,經廣陵渡江至杭州,然后過浙江越州(今紹興)。此詩即作于此時。

        渡浙江問舟中人

        賞析:
            孟浩然詩主要以五言擅場,風格渾融沖淡。詩人將自己特有的沖淡風格施之七絕,往往“造境飄逸,初似常語”而“其神甚遠”(陳延杰《論唐人七絕》)。此詩就是這樣的高作。
          孟浩然于開元初至開元十二三年間,數度出入于張說幕府,但并不得意,于是有吳越之游,開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經廣陵渡江至杭州。然后,渡浙江之越州(今紹興),詩即作于此時。
          在杭州時,詩人有句道“今日觀溟漲”,可見渡浙江(錢塘江)前曾遇潮漲。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詩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續行。首句就直陳其事,它由三個片語組成:“潮落”、“江平”、“未有風”,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語。然而細味,這樣三頓形成短促的節奏,正成功地寫出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愜意的心情??梢娪袝r語調也有助于表現詩意。
          錢塘江江面寬闊,而渡船不大。一葉“扁舟”,是坐不了許多人的。“舟中人”當是來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濟與君同”,頗似他們見面的寒暄。這話淡得有味:雖說彼此素昧平生,卻在今天走到同條船上來了,“同船過渡三分緣”,一種親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見有同舟共濟的親切感。所以問姓初見,就傾蓋如故地以“君”相呼。這樣淡樸的家常話,居然將承平時代那種淳厚世風與人情味維妙維肖地傳達出來,誰能說它是一味沖淡?
          當彼岸已隱隱約約看得見一帶青山,更激起詩人的好奇與猜測。越中山川多名勝,是前代詩人謝靈運遨游歌詠過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時時引領翹望天邊:那兒應該是越中______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呢?他大約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這里并沒有窮形極象的景物描寫,唯略點“青山”字樣,而越中山水之美盡從“時時引領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絕妙傳出??芍^外淡內豐,似枯實腴。“引領望天末”,本是陸機《擬蘭若生朝陽》成句。詩人信手拈來,加“時時”二字,口語味濃,如自己出,描狀生動。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語特點、富于生命力的語匯,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擅的本領。
        “何處青山是越中?”是“問舟中人”,也是詩的結句。使用問句作結,語意親切,最易打通詩與讀者的間隔,一問便結,令讀者心蕩神馳,使意境頓形高遠。全詩運用口語,敘事、寫景、抒情全是樸素的敘寫筆調,而意境渾融、高遠、豐腴、完滿。“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詩話》引蘇軾語,見《宋詩話輯佚》),對此詩也是確評?! 。ㄖ車[天)


        文章標簽: 青山   扁舟  




        相關閱讀

        孟浩然《早寒有懷》閱讀答案,木落雁南渡,北風江
        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閱讀答案
        孟浩然《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衡門猶未掩,佇立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古
        《夏日南亭懷辛大》閱讀答案
        孟浩然簡介及其代表作品

        有幫助
        (7)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