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rr7rr">

      <pre id="rr7rr"><ruby id="rr7rr"><ol id="rr7rr"></ol></ruby></pre>

        <pre id="rr7rr"></pre>
        <del id="rr7rr"></del>

                <noframes id="rr7rr"><pre id="rr7rr"><span id="rr7rr"></span></pre>
                ?

                白居易《望驛臺》“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全詩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5-07-21 21:01

                望驛臺

                白居易
                  靖安宅里當窗柳, 望驛臺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 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釋
                (1)《望驛臺》:這是白居易應和好友元稹的詩。
                (2)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望驛臺:在今四川廣元。驛: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
                (4)居人:家中的人。詩中指元稹的妻子。
                (5)客:出門在外的人。指元稹。

                譯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對著窗前的碧柳,凝眸念遠;望驛臺前,春意闌珊,花兒紛紛飄落到地面。兩處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盡;此時,家里人思念著出門在外的親人,出門在外的人一樣也思念著家中的親人。

                賞析: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東川按獄,往來鞍馬間,寫下《使東川》一組絕句。稍后,白居易寫了十二首和詩,《望驛臺》便是其中一首。
                  元稹《望驛臺》云:“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驛臺。料得孟光今日語,不曾春盡不歸來!”
                  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為思念妻子韋叢而作。結句“不曾春盡不歸來”,乃詩人懸揣之辭。料想妻子以春盡為期,待他重聚,而現在竟無法實現,悵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詩更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當窗柳”,元稹宅在長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韋叢此時就住在那里,寫其宅自見其人。“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絲柔長不斷,以寓彼此情愫不絕之意。我們從這詩句里,依稀看見韋叢天天守著窗前碧柳、凝眸念遠的情景,她對丈夫懷念之情太深了!次句“望驛臺前撲地花”,自然是寫元稹。春意闌珊,落紅滿地。他一人獨處驛邸,見落花而念彼如花之人。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聯想,也很饒詩情。三句“兩處春光同日盡”,更是好句。“盡”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強烈,它含有春光盡矣、人在天涯的感傷情緒。“春光”不單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時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盡”,也就是兩人預期的歡聚落空了。這樣,就自然導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來,思念決不限此一日,但這一日既是春盡日,這種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種相思,兩處離愁,感情的暗線把千里之外的兩顆心緊緊聯系起來了。
                  詩的中心是一個“思”字。全詩緊扣思字,含蓄地、層層深入地展開。首句“當窗柳”,傳出閨中綺思,次用“撲地花”,寫出驛旅苦思。這兩句都通過形象以傳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見。三句推進一層,寫出了三月三十日這個特定時日由希望轉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盡”三字出之,頗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進一層,含蓄變成了爆發,直點“思”字,而且迭用兩個思字,將前三句都綰合起來,點明詩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詩詩格與原作一樣,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原詩不同,下筆便用對句,且對仗工穩。不僅具有形式整飭之美,且加強了表達力量。因為,在內容上,這兩句是賅舉雙方,用了對句,則見雙方感情同等深摯,相思同樣纏綿,形式與內容和諧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對起散收,章法于嚴謹中有變化,也就增加了詩的聲情之美。
                 ?。ㄙ嚌h屏)

                【題 解】

                這是白居易應和好朋友元稹的詩。二人在貞元十九年(803)同登制科,俱授秘書省校書郎,始相識并訂交,“誼同金石,愛等弟兄”。

                元和四年(809)三月七日,元稹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東川按獄,往來鞍馬間,寫下一組總題為《使東川》的絕句。稍后,正在長安任左拾遺和翰林學士的白居易寫了總題為《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的和詩,并題詞說:“十二篇皆因新境追憶舊事,不能一一曲敘,但隨而和之,惟予與元知之耳。”《望驛臺》是其中的第十一首。原詩題下注“三月三十日”。

                元稹《望驛臺》云:“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驛臺。料得孟光今日語,不曾春盡不歸來!”“孟光”,指元稹的妻子韋叢。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為思念妻子而作。結句“不曾春盡不歸來”,是詩人的懸揣之辭。料想妻子以春盡為期,待他重聚,而現在竟無法實現,悵惘之情,宛然在目。

                “望驛臺”,在今四川廣元。

                句解

                靖安宅里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靖安宅里,天天面對著窗前碧柳,凝眸念遠;望驛臺前,春意闌珊,花兒紛紛飄落地面。首句點出地點和時間。元稹宅在長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韋叢此時就住在那里,寫其宅自見其人。“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絲柔長不斷,以寓彼此情愫不絕之意。次句鏡頭一換,轉到四川的望驛臺,那里元稹一人獨處驛邸,見落花而念如花之妻。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聯想,也饒有詩情。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兩處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盡;此時,家中人思念著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樣也思念著家中的人。“盡”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強烈,含有春光已盡、人在天涯的感傷情緒。“春光”,不單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時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盡,是說預期的歡聚落空了,自然導出“居人思客客思家”。本來,思念決不限此一日,但這一日既是春盡日,這種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種相思,兩處離愁,感情的暗線,把千里之外的兩顆心緊緊聯系了起來。

                評解

                白居易的和詩與原作一樣,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與原詩不同,下筆便用對句,且對仗工穩。不僅具有形式整飭之美,而且加強了表達力量。因為在內容上,這兩句是賅舉雙方,用了對句,則見雙方感情同等深摯,相思同樣纏綿;形式與內容和諧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對起散收,章法于嚴謹中有變化,也就增加了詩的聲情之美。

                詩的中心是一個“思”字。全詩緊扣“思”字,層層展開。首句“當窗柳”,傳出閨中綺思;次用“撲地花”,寫出驛旅苦思。這兩句都通過形象以傳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見。三句推進一層,寫出了三月三十日這個特定時日,由希望轉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接說,只以“春光盡”三字出之,頗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進一層,含蓄變成了爆發,直點“思”字,而且迭用兩個思字,將前三句都綰合起來,點明詩旨,收束得很有力量。




                相關閱讀

                白居易《聽夜箏有感》閱讀答案及賞析
                白居易《夜箏》“弦凝指咽聲停處, 別有深情一萬重
                白居易《秋雨夜眠》“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翻
                “階臨池面勝看鏡,戶映花叢當下簾”白居易《三月
                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
                白居易《杜陵叟》“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

                有幫助
                (12)
                ------分隔線----------------------------
                ? 女性体内射精的味道多久消除掉
                <noframes id="rr7rr">

                    <pre id="rr7rr"><ruby id="rr7rr"><ol id="rr7rr"></ol></ruby></pre>

                      <pre id="rr7rr"></pre>
                      <del id="rr7rr"></del>

                              <noframes id="rr7rr"><pre id="rr7rr"><span id="rr7rr"></span></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