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 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注 ①周公句: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霍叔制造流言誣陷周公陰謀篡位,說“公將不利于孺子!”周公被迫避居于東,不問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周公回朝,三叔懼而發動叛亂,周公受命東征,平定東南,鞏固了西周政權。 ②王莽句;王莽,西漢末孝元王皇后之侄,為大司馬,漢哀帝死,迎平帝。初時偽裝謙恭,收買人心?!稘h書·王莽傳》說他:“爵位益尊,節操愈謙……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后竟獨攬朝政,殺平帝,篡漢自立。 ③向使句:向使,假如,如果。假如當初他們早早死掉。 ④一生句:忠奸真偽有誰能辨析清楚? 參考譯文 贈給你一種解疑的辦法,不用龜卜和拜蓍, 試玉真假還得三天,辨別樟木還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 假使這人當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 賞析 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贈君一法決狐疑”,詩一開頭就說要告訴人一個決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鄭重,用了一個“贈”字,強調這個方法的寶貴,說明是經驗之談。這就增強了詩歌的吸引力。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斷的事是很多的,大家當然希望知道是怎樣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不用鉆龜與祝蓍”。先說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卻不徑直說出。這就使詩歌更曲折、更有波瀾,產生了如設置懸念的效果。詩的第三、四句才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這是從正面說明這個方法的正確性,然后掉轉筆鋒,再從反面說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去識別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則是假。王莽在未代漢時,假裝謙恭,曾經迷惑了一些人?!稘h書》本傳說他“爵位愈尊,節操愈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是一篇的關鍵句。“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偽。真偽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沒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象所蒙蔽,不辨真偽,冤屈好人。詩的意思極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后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普遍規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