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寄遠 惆悵時節晚,兩情千里同。離憂不散處,庭樹正秋風。 燕影動歸翼,蕙香銷故叢。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 此詩應該是寫秋天思念妻子的內容了。“兩情”“燕影”“庭樹”等可以看出。而佳期與芳歲,這兩個重要的日子都沒能相聚,老白自然也是憂傷不已。一句“庭樹正秋風”,就讓人無限唏噓。 途中感秋 節物行搖落,年顏坐變衰。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 鄉國程程遠,親朋處處辭。唯殘病與老,一步不相離。 從詩意看,應是寫在作者中年以后。老白經歷官場起伏,自然是感慨萬千。“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由景及人,思緒無限。而一身殘與病,遠離家鄉,何堪秋悲啊。 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見贈 暮去朝來無歇期,炎涼暗向雨中移。夜長祗合愁人覺,秋冷先應瘦客知。 兩幅彩箋揮逸翰,一聲寒玉振清辭。無憂無病身榮貴,何故沈吟亦感時。 思黯相公不知何許人,老白有多首詩寄給他。“夜長祗合愁人覺,秋冷先應瘦客知。”這應該是自況。而結句之問,也充分說明老白是一位多愁善感之人。 感秋詠意 炎涼遷次速如飛,又脫生衣著熟衣。繞壁暗蛩無限思,戀巢寒燕未能歸。 須知流輩年年失,莫嘆衰容日日非。舊語相傳聊自慰,世間七十老人稀。 此詩從結句可以看出是老白古稀之年寫的。此時的他應該是在洛陽。雖然詩的前部分仍然表達了“物是人非”之悲秋之感,但最后兩句卻是聊以自慰語,表明其晚年生活的相對安定。 感秋懷微之 葉下湖又波,秋風此時至。誰知濩落心,先納蕭條氣。 推移感流歲,漂泊思同志。昔為煙霞侶,今作泥涂吏。 白鷗毛羽弱,青鳳文章異。各閉一籠中,歲晚同憔悴。 此詩從內容上看,應該是寫在老白被貶謫江州前后,他認為自己的言論不足以影響到上頭的政策,而悶悶不樂。但幸好有“同志”元稹可以相訴。而此時的元稹也因為屢屢上疏被貶到江陵,因此作者說“各閉一籠中,歲晚同憔悴。”這樣的秋天著實讓人郁悶,但因有知己可以傾訴而又不覺太多凄慘。 ![]() 翰林院中感秋懷王質夫 何處感時節,新蟬禁中聞。宮槐有秋意,風夕花紛紛。 寄跡鴛鷺行,歸心鷗鶴群。唯有王居士,知予憶白云。 何日仙游寺,潭前秋見君。 王質夫只是仙游寺邊一位無名隱士,但老白卻和他友誼頗深,還寫過《哭王質夫》。為什么老白對此人如此用情之深,此詩中也可略見一二。“唯有王居士,知予憶白云。”作者在翰林院,卻不忘老朋友,可能是覺得在官場身不由己吧。此詩三四句甚喜。 曲江感秋·五年作 沙草新雨地,岸柳涼風枝。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 早蟬已嘹唳,晚荷復離披。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時。 昔人三十二,秋興已云悲。我今欲四十,秋懷亦可知。 歲月不虛設,此身隨日衰。暗老不自覺,直到鬢成絲。 此詩作于元和五年。他在另一首是詩里自序:元和二年、三年、四年,予每歲有《曲江感秋》詩,凡三篇,編在第七集卷。是時予為左拾遺、翰林學士。而偏偏這三年的感秋詩如今找不到,只有這篇五年寫的仍在。“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這句應該就是描寫前三年作者在長安。此詩作者也是借秋而感嘆時光易逝。 客路感秋寄明準上人 日暮天地冷,雨霽山河清。長風從西來,草木凝秋聲。 已感歲倏忽,復傷物凋零。孰能不憯悽,天時牽人情。 借問空門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煩惱生。 此聯悲秋無特別之處,老白借寄明淮上人而問,有沒有什么法術可以修行,從而不讓我年年這么悲秋傷秋???作者知道并無,只不過是借此表達悲秋之不自勝而已。 曲江感秋二首 其一 中間十四年,六年居譴黜。窮通與榮悴,委運隨外物。 遂師廬山遠,重吊湘江屈。夜聽竹枝愁,秋看滟堆沒。 近辭巴郡印,又秉綸闈筆。晚遇何足言,白發映朱紱。 銷沈昔意氣,改換舊容質。獨有曲江秋,風煙如往日。 作者自序:元和二年、三年、四年,予每歲有《曲江感秋》詩,凡三篇,編在第七集卷。是時予為左拾遺、翰林學士。無何,貶江州司馬、忠州刺史。前年遷主客郎中、知制誥。未周歲,授中書舍人。今游曲江,又值秋日,風物不改,人事屢變。況予中否后遇,昔壯今衰,慨然感懷,復有此作。噫!人生多故,不知明年秋又何許也?時二年七月十日云耳。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長慶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曲江感秋二首 其二 疏蕪南岸草,蕭颯西風樹。秋到未幾時,蟬聲又無數。 莎平綠茸合,蓮落青房露。今日臨望時,往年感秋處。 池中水依舊,城上山如故。獨我鬢間毛,昔黑今垂素。 榮名與壯齒,相避如朝暮。時命始欲來,年顏已先去。 當春不歡樂,臨老徒驚誤。故作詠懷詩,題于曲江路。 此詩可以說緊密承接上首詩而來。上首結句“獨有曲江秋,風煙如往日。”而此首開篇即是描寫曲江之秋景。后面緊接著由景而生情,表達自己“榮名與壯齒,相避如朝暮。時命始欲來,年顏已先去。”之無奈。 從這十首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一生跌跌撞撞,經歷起伏,而晚年漸漸放棄了爭之心,開始“獨善其身”。面對秋天,他也是多愁善感的,即使是身居朝堂,也生感慨。足見千古以來,“悲哉秋之為氣也”,這種認知是一脈相承,不曾斷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