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rr7rr">

      <pre id="rr7rr"><ruby id="rr7rr"><ol id="rr7rr"></ol></ruby></pre>

        <pre id="rr7rr"></pre>
        <del id="rr7rr"></del>

                <noframes id="rr7rr"><pre id="rr7rr"><span id="rr7rr"></span></pre>
                ?

                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品讀 > 唐詩精選 >

                一代詩仙李白簡介及其代表作品賞析(上)-唐之韻視頻及解說詞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3-03-18 21:08
                唐之韻
                一代詩仙(上)
                四川江油縣青蓮鄉,雖然只是個小地方,但卻是一代大詩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詩仙就從這里起步,以隱隱雷聲的腳步闖進詩壇,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一座豐碑,一個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據記載,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在今天吉爾吉斯坦北部,大約五歲時才遷到這里。他父親叫李客。“客”可能是對外地人的稱呼,表明他們不是當地人。據李白自己說,年輕時漫游揚州一帶,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萬”(《上安州裴長史書》)。后人據此推斷,他父親應當是個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從開始懂事的時候起就呼吸著這青山綠水的芬芳。他的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種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應當說就是這蜀江的水碧山青的自然風光熏陶出來的。

                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則泛指各派的學說。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躍的地方,李白對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莊子為真人,而莊子最超絕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絕頂來看人間,用超然物外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一切歡哀苦樂。李白所以有那種天上地下獨往來的氣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這座歷史的高峰上,有條件看得遠,但也由于莊子的哲學思想給了他沖開一切束縛的膽識,使他敢于昂頭去觀照宇宙,把視野擴張到最大限度。此外,李白還“十五觀奇書”,“十五好劍術”,“十五游神仙”。從這此詩句就可以看出來,他雖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卻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鵬,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歲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行”。開始了他向詩壇的進軍。他是云,必須飛到天頂去探測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須奔向大海的去揚起海上狂濤。他“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幾乎游遍了黃河中下游和整個長江流域的各個地區。在當時,且不說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騎馬,乘船,坐牛車,要走遍這么廣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時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僅到過許多地方,見多識廣,而且人生經歷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曾當過隱士,在山林里與朋友酣飲縱酒,養了無數的馴鳥。他曾當過道士,一門心思采藥煉丹,求仙得道,以為真的能夠白日飛升,他精于騎術,擅長射箭,擊劍,以游俠自命,身上老是帶著一把短劍。他曾經受到朝廷的征聘,有過皇帝召見,親自下車迎接的殊榮,由一個普通百姓一躍成為翰林學士,在安史之亂中他曾投筆從戎,以東晉著名的宰相謝安自命,想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爭,被關進了監獄,成了囚犯,被判處永遠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紀已六十他還趕到今天的南京,準備去參加平定安史之亂的軍隊,總之,他一生的經歷大起大落,充滿了榮光和艱險。他打過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楊貴妃,朝廷各級官員,下至監獄里的牢頭,和尚,道士和最底層的農夫農婦。他熟悉各個階層,各個身份和各種職業的人,把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錄在他的詩里。
                他能寫高適、岑參那種大氣磅礴的邊塞詩。“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灣,由來征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應未閑。”(《關山月》)。
                王維的詩境界幽靜,但又充滿了生機。這種詩李白也有。“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自遣》)。王維詩中有一種禪悅的境界,這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但李白這首詩另有一種沉著瀟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這大概是漢語詩中流傳最廣的一首。游子思鄉,是小農社會永遠寫不夠的題材。這首詩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這三個意象組合在一起。說“疑是地上霜”就說明抒情主人公已經意識到這不是霜,知道不是霜偏生又這么聯想,正好透露出他心里有一層霜,有一股思鄉的冷氣,國人心里都郁結束這樣一股思鄉的冷氣。所以離開家一看見月亮就會想起這首詩來。
                孟浩然的詩將田園生活寫的那么有滋有味。李白也有一首田園詩,但意趣大不相同。“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云媼家》)這個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詩人,并沒有擺出一幅悲天憫人的架勢去同情農民,只是作為一個極普通的旅游者,端起老婦人那碗菰米飯,眼里噙著淚水,想吃卻又吃不下去。有幾個詩人能具有這樣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至于他的《將進酒》等等許多獨絕古今的詩篇。別的詩人不要說沒寫過,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達不到那樣的高度。“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黃色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灑,與爾同銷萬古愁。”
                宋代著名詩歌評論家嚴羽,就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一句寫下來,李白則只要把心里那股氣一張口噴出來就行了,這個比喻真是恰到好處。詩人站在黃河邊上看著“黃河之水天上來”,忽然心情一激動,想到這黃河之水就像人類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去不復返,但依舊滔滔滾滾而來。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暫,明鏡中的頭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一轉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輪回!面對這無限與有限的矛盾,人活著為什么不盡情享受生活!“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詩人對自己生命價值的實現,是如此自信。正由于這首詩強烈地呼喚真實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強行壓縮的靈魂都到詩里來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暢。
                李白的詩名越來越大,不但驚動詩壇,而且驚動了許多達官貴人,最后甚至驚動了對藝術有深厚造詣的唐玄宗。于是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唐玄宗聽從親信的薦引,下詔征聘他到長安,給予隆重的禮遇。等待的機會終于來了,自以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實根本不懂政治的詩人,詡詡然得意,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他一廂情愿地以為,這回真的能大展鴻圖了,唐玄宗這位明君,就要把他召到身邊,請教他該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然而他錯了,他是完全生活在夢想中的詩人,夢一旦醒來,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相關閱讀

                白居易《賦得草原送別》原文分析品讀
                品讀經典之唐代送別詩三首
                品讀王維的詩
                孟浩然的詩集品讀賞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的古詩視頻朗讀賞析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原文品讀

                有幫助
                (9)
                ------分隔線----------------------------
                ? 女性体内射精的味道多久消除掉
                <noframes id="rr7rr">

                    <pre id="rr7rr"><ruby id="rr7rr"><ol id="rr7rr"></ol></ruby></pre>

                      <pre id="rr7rr"></pre>
                      <del id="rr7rr"></del>

                              <noframes id="rr7rr"><pre id="rr7rr"><span id="rr7rr"></span></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