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詩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3-06-09 23:16
        溫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釋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陜西省商州市東南。
        ⑵動征鐸(duó):震動出行的鈴鐺。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⑶槲(hú):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
        ⑷枳花明驛墻:個別版本(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作“枳花照驛墻”,有人認為“照”是錯誤的(見宋開玉《枳花明驛墻——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指瑕》)。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ì)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⑸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⑹鳧(fú)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來往北飛,秋天往南飛?;靥粒喊哆吳鄣某靥?。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譯文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叮當作響,出門人踏上旅途,還一心想念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鳧雁,正嬉戲在明凈的池塘。

        【鑒賞】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里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致地描繪出來。全詩語言明凈,結構縝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是唐詩中的名篇,也是文學史上寫羈旅之情的名篇,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備受推崇。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羈旅行役詩之一,為詩人離開長安時所作。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已成為眾口傳誦的名句。

          “早”字是這首詩所描寫的中心,詩中的一切動作、場景、情緒都圍繞著它而發出,為鏡頭焦點之所在。

          首聯“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敘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起床而后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悲故鄉 ”三字則點出了詩人早行的原因,表現了其寢不安眠、倍加思鄉之情折磨的內心痛楚。次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詩人初離驛站之所見。這里,詩人用感情的紅線穿起了一串名詞之珠,為我們構成了一幅別具情彩的早行圖:雄雞啼鳴,昂首啄開了新的一頁日歷,正在此時,一輪殘月卻仍懸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隨著早行人的腳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 已經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經過詩人這樣一詞一景致的層疊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圖便躍然紙上了。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凈天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說其秋景圖深得溫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次聯寫雞啼,狀殘月,描人跡,繪銀霜,有聲、有色、有光、有溫度,但所突出的重心還是在一個“早”字上,只不過詩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體化罷了。

          三聯“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是寫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令是在早春。早春之中的“早行”,晨霜凝地,槲葉滿路,當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個“明”字卻別開境界,它打破了拂曉時分的凄冷、昏暗,給人以迎接紅日噴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時,“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時天光之暗,從而反襯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聯與這一聯看成是繪寫“秋天景色”,顯然是因為其身處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長的規律。

          末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繼上聯而來,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艷、旭日將升的動人景象,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在夢中,我看到鳧雁歡騰嬉戲,落滿那美麗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將見到家中的親人了吧?!這兩句詩表達含蓄。它本來是指詩人急于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情懷,然而,詩人卻避直就曲,而以“鳧雁”之“滿”塘的形象畫面傳出自己希冀早日與家人歡聚一堂的言外之意。這樣,就形成與首聯遙相呼應的完美構思局面,進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除了善于圍繞中心造景寫情、結尾含蓄有致的特點之外, 對仗工整巧妙地當是其不容忽視的藝術特色。中間兩聯不僅寫得聲、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后的空間感極強,加深了人們對詩歌立體畫面的形象感受。




        相關閱讀

        溫庭筠《過陳琳墓》“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
        “河源怒濁風如刀,翦斷朔云天更高”的意思及全詩
        溫庭筠《題柳》“香隨靜婉歌塵起,影伴嬌嬈舞袖垂
        溫庭筠《雞鳴埭曲》“彗星拂地浪連海,戰鼓渡江塵
        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
        溫庭筠《夜宴謠》“亭亭蠟淚香珠殘,暗露曉風羅幕

        有幫助
        (3)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