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近覺寒早,草堂霜氣晴。 樹凋窗有日,池滿水無聲。 果落見猿過,葉干聞鹿行。 素琴機慮靜,空伴夜泉清。 注釋 ⑴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標風操之高雅。 ⑵樹凋:樹葉凋落。 ⑶葉干:葉子干枯。 ⑷素琴:不加裝飾的琴。機慮:猶思慮。靜:一作“息”。 譯文 近靠山邊覺得寒氣來得特別早,晴空下的草堂籠罩著一片霜氣。樹葉凋零了,窗邊還有陽光照著;池塘滿了,水依然沒有聲音。樹上的果實成熟落下,葉子也干枯了,因此看見猿猴在林中走過,也聽得見鹿行的聲音。彈著素琴心情恬淡平靜,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聲相伴。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山近覺寒早,草堂霜氣晴”,以“早寒”和“霜晴”寫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覺。上句“山近覺寒早”,即走進山中,感覺到一股股寒氣。詩人山氣之“寒”來說明寒秋時節已經來臨。次句“草堂霜氣晴”,這一句也是寫秋天的,詩人通過“草堂”(草屋)來寫。在清晨,陽光已經照在的灑滿“白霜”的草屋。詩人通過“寒”和“霜”,從感覺和視覺上,形象地表現出山中“早秋”來臨的特征。 頷聯“樹凋窗有日,池滿水無聲”,詩人通過對偶手法,把人們常見的景物拿進詩歌,在對比中,進一步表現出“早秋”的特征。上句“樹凋窗有日”是靜態描寫,樹葉凋零了,秋日照在窗臺上。下句“池滿水無聲”從聲音的角度來寫的,秋水漲滿池塘,已經聽不到流水聲音。這里,詩人通過“樹凋”和“水無聲”兩個突出的審美意象,表現出了秋天樹葉凋零,秋水漲滿的特征。 頸聯“果落見猿過,葉干聞鹿行”,這里,承上寫植物而轉,通過側面描寫的方法,從推測出山中動物的行動。就整個詩歌來說,頷聯描寫的是靜態,而這一聯寫動態。詩人通過“相關聯想”方法推測,并透過動詞來表現動物的行動。在山中,“果落”、“葉干”都是秋天的實景,也是常見的自然現象。詩人見“果落”現象,推見到靈活自如的猿猴來過,見“葉干”而聽到鹿子走過的聲音。其中,“見”是從視覺來寫的,詩人見“果落”現象,就好似看到猿猴的行動。“聞”是從聽覺來寫的,好似見到“葉干”就推想聽到鹿子經過這里而發出的聲音。根據相關知識,猿和鹿生性膽小,生活很是警惕的,往往出現是在人煙稀少之地。而詩人在詩歌中,寫“猿過”和“鹿行”,就是表明山居環境的寥落與寂靜。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好地抒寫了詩人居靜自樂的閑適心情。 尾聯“素琴機慮靜,空伴夜泉清”,尾聯是律詩集中表現情感的地方,是前面描寫情感的集中表現處。這里,詩人由描寫山中寂靜清幽而上升到寫山中“居”人(指詩人)。上句“素琴機慮靜”,“素”即素凈之意。“素琴”這里是指沒有染色或者雕花的“琴”。“機慮”即“思慮”“心情”之意。“靜”即安靜、平靜。這一句是說,詩人撥弄著素琴, 隨著琴曲的旋律,滿懷的私心雜念完全平靜下來。琴聲即心聲,心聲通過琴聲來表現。下句“空伴夜泉清”,“空”即“無人”而空闊之意。在王維的詩歌中,表現得特別明顯。比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等。“清”可以說是詩人想象的“泉水之清”,也可以說是“泉水在寂靜的夜晚發出的清脆的聲音”。如果取其后者(顯得比較恰當),是說詩人在寂靜的夜晚,在泉水清脆的聲音伴隨下,進入一種純凈空明的理想境界。這里,琴聲與水聲響應和,形成和諧的音樂美。這樣寫,不但含蓄生動地表現出詩人由此進入到早秋山居中清心曠懷的境界之中,而且以景結情,更好地表現出自己在幽靜的山中所產生的恬淡適意的情趣。 總之,這首詩歌在形象的描繪中,注重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融情入景,情蘊其中。這樣,不但表現出詩人對美好自然之景的熱愛,也表現出詩人受到自然之美陶冶時,心境得到很好的提升,情感得到升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