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我思念你,就像十五的滿月,一夜一夜地減弱了清輝。 [出自] 張九齡 《賦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注釋: 賦得:齊梁間出現的一種詩歌創作形式。 《自君之出矣》是樂府詩雜曲歌辭名,題名取自東漢末年徐幹《室思》詩句,《室思》第三章云:“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無有窮已時。”這首五言小詩深情且樸素的意境得到了詩人騷客心理的感應和青睞,發展成為一種寄托惦念之思或者表達遷謫之思的一種人文媒介。自六朝至唐代,擬作者不少,如南朝宋代劉裕、劉義恭、顏師伯,陳朝陳后主,隋代陳叔達等,均有擬作,唐代作者尤多,見于宋朝郭茂倩匯編之《樂府詩集》。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青輝。 ①減清輝:面容逐漸消瘦。 這兩句寫的是一位婦人思夫之苦——思念你啊,如皎皎明月,純潔無邪,忠貞專一。然日夜思念,如月滿之后,光輝由滿而虧,我就像那漸虧的月亮,一天天消瘦下去,這種苦,是無盡無休的啊!詩句寫得含蓄婉轉,真摯動人,比喻美妙,想象新穎,饒有新意,充滿生活氣息。 譯文: 丈夫離家遠行而未歸,妻子長時間沒有上機織布了,織機變得殘破無比,卻沒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顏都憔悴了,好像那團團圓月,在逐漸減弱清輝,逐漸變成了缺月。 賞析: 《自君之出矣》是樂府詩雜曲歌辭名。賦得是一種詩體。張九齡摘取古人成句作為詩題,故題首冠以“賦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樂府詩雜曲歌辭名,作者隨手拈來當作首句。詩句比喻美妙熨帖,想象新穎獨特,饒富新意,給人以鮮明的美的感受。整首詩顯得清新可愛,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張九齡所作《賦得自君之出矣》是一篇歷史上賦得詩和《自君之出矣》擬作系列的絕妙精品。張氏詩作注重氣象的深邃,筆墨清淡,融情于景。其后期作品以《感遇》(十二首)為代表,常以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對玄宗懷念。比如,這一首《賦得自君之出矣》詩意雅正沖淡,委婉含蓄。 首句“自君之出矣”,作者依照賦得詩的創作規范,拈用徐幹《室思》詩成句原意,營造了一種殘舊衰颯、冷清寂寞、少婦相思的氛圍。了了幾筆,勾勒出少婦眉宇間透出一聲清清淡淡的埋怨。好一個“矣”字,猶如一聲哀怨的嘆息,恰得甚佳,使全句帶一股輕淡的感傷或悲哀,這和后面三句中的情思的斂與壓抑,是互相呼應的。 “自君之出矣”’重要的是“自從”男人離別, 婦人便開始相思。所以說,這夫妻雙方分離的物理狀態是全詩的原動力,若無第一句,就無后面三句。第一句“自君之出矣”與第三句“思君如滿月”相比較,可說是一句散文,但是由于后面三句的情思向前發射的結果,使這句散文也渲染上情感的色彩,變得詩化起來。 良人離家遠行而未歸,表明了一個時間概念。良人離家有多久呢?詩中雖則沒有點明,只寫了“不復理殘機”一句,然而深層次的話語內涵卻是更為豐富,發人深思:首先,織機殘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離家已很久,女主人長時間沒有上機織布了;其次,如果說,人去樓空給人以空虛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機殘也同樣使人感到景象殘舊衰颯,氣氛落寞冷清;再次,機上緯絲穿來織去,始終未完成可以裁剪的布匹,它仿佛在訴說,女主人被一種恩愛相思所羈絆,折磨得心神不定,生活仿佛都失去了倚重,情緒極其不平靜,無力安心織布。 以上兩句(首句是現成“拿來”的),是對詩情緣因的概扼陳述,算是一個客觀的情境鋪墊吧。 接著,詩人便用比興和對照的詩歌創作手法,形象地描繪她心靈深處的活動:“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這里,詩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婦情操的純潔無邪,忠貞專一;另一層意蘊是,她日夜思念,容顏都憔悴了,宛如那團團圓月,在逐漸減其清輝,逐漸變成了缺月。止恨清輝減盡又復滿,一回回期盼一回回失望,無奈忍受是寒夜冷衾短于日晝無聊也。 作者將少婦的長相思設置在明月在林梢的靜謐夜空,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遐思的空間情境,月兒掛碧空,心兒覓良人。一“靜”一“動”,讀者(特別是那些曾經身有同感的女性讀者)很容易將自己的身心靈魂化入此詩此情此境,自覺地浸潤在癡心少婦凝望著閨閣床前的月光,而思緒萬千、輾轉不眠、纏綿悱惻的幻影。“夜夜減清輝”一句,寫得既含蓄婉轉,又真摯動人。比喻妙曼熨帖,想象新穎獨特,使整首詩顯得清新可愛,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給人以鮮明的柔美的感受。 賞析二: 丈夫離家遠行而未歸,他離家有多久呢?詩中沒說,只寫了“不復理殘機”,織機殘破,說明丈夫離家已久,君去機殘,讓人感到落寞冷清。接著,詩人便用比喻手法描繪她心靈深處的活動“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詩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婦情操的純潔無邪,忠貞專一。她日夜思念,容顏都憔悴了,宛如那團團圓月,在逐漸減其清輝,逐漸變成了缺月。“夜夜減清輝”,寫得既含蓄婉轉,又真摯動人。比喻美妙帖切,想象新穎獨特,使整首詩顯得清新可愛,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