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張九齡(六七八-七四零),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武則天長安元年(七零二)中進士,調校書郎。玄宗即位后,張說薦其為集賢院學士;累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中書令。他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貶為荊州長史。 張九齡在用人方面主張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選擇州縣官。對安祿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覺察,并建議唐玄宗及早誅滅,但未被采納。他在執政時敢于諫諍,注意援引一些有為之人,當時被稱為“賢相”。 張九齡的詩,有不少是應制之作。但一些贈答、寫景、抒情的詩篇,感情真摯、詞藻清麗,晚年遭讒言被貶后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風格轉向樸實而且遒勁寄興諷喻,與陳子昂的《感遇》詩相近,對扭轉初唐以來形式主義詩風有所貢獻。后人評論唐詩的轉變,多以陳、張并稱。清朝人士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道:陳子昂、張九齡“獨能超出一格,為李、杜開先”。 有《張曲江集》。事見《舊唐書》卷九十九、《新唐書》卷一二六。 【主要作品】 感遇 其一 感遇 其二 望月懷遠
|
||||||